- 手机:
- 13564805630
- 电话:
- 021-57708796
- 邮箱:
- 838717855@qq.com
- 地址:
- 上海市奉贤区民乐路88号3幢110室
一辆开启了智能辅助驾驶的汽车,正以超过100公里/时在高速公路上疾驰,方向盘上贴着一圈不起眼的皮革装置,而车主双手离开方向盘,正悠然自得地玩着手机……类似的惊险场景,在某电商平台上“自动驾驶神器”商品页面的买家秀里时有上演。
这款被冠以“神器”的装置,其核心卖点是可以“欺骗”车辆的脱手检测系统,商家标榜“能让驾驶者在开启辅助驾驶时彻底解放双手”。这类商品的出现,究竟是科技进步带来的“自由”,还是暗藏风险的定时炸弹?
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方向盘免提醒”“自动驾驶辅助神器”等关键词,数家店铺赫然在列。页面中,这些商品被包装成“方向盘装饰贴”,号称采用“电容新科技”,价格从68元到258元不等,有的店铺已经售出近千件。据其宣传视频演示,将该装置贴在方向盘上开启自动驾驶后,即便双手完全离盘也不会触发警报。一位店铺客服介绍,该商品适配多款主流热销新能源车型及所有电容方向盘。“用了就不会提醒,100%有效,放心购买。”对方承诺道。
而在该商品的评论区也有不少反馈。“第一次上高速就使用了,完全不用手扶,没有报警没有提醒。”一位买家如是说。而在买家秀里更有不少车主手持手机拍摄自己“成功”解放双手的画面,其中大部分车速都超过100公里/时。更有车主炫耀:“使用该‘神器’后,全程800公里都没有接管。”
然而,这类商品的安全隐患也引发质疑。多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曝光,自己搭乘网约车时目睹司机脱手操作车辆。一位网友透露,某网约车司机在城市快速路行驶期间不仅双手脱离方向盘,甚至低头玩手机游戏。“万一前方突然窜出行人,司机根本来不及反应。”
社交媒体上,关于自动驾驶的讨论热度不减。今年5月,多家车企纷纷将此前宣传的“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那“辅助驾驶”是否意味着可以“脱手”?根据2022年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我国将驾驶自动化分为L0至L5级。其中,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是车辆驾驶权变更的分水岭。而从L0至L2级(驾驶辅助范畴),驾驶员仍然是驾驶主体。
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柯善军指出,根据国家标准,只有达到L3级及以上的系统才具备脱手驾驶条件,而当前市面绝大多数车型仍处于L2级水平。“现阶段,仅极少数试点城市允许经认证的车型在特定封闭路段进行L3级自动驾驶测试。即便部分车型宣称具备L3能力,未经法规认证仍禁止脱手操作。”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车企的印证。某新能源车企工作人员表示,该企业当前全系车型均属于L2级别。“开启辅助驾驶功能时,驾驶员必须保持对方向盘的主动控制,系统会实时检测脱手状态。”
车主刘先生表示,他若双手离开方向盘约1~2分钟,系统便会发出警告。刘先生分享他的一次经历:暴雨中,他开启辅助驾驶在最左侧车道行驶,当时车辆突然压过一滩积水,导致车头急速偏向护栏。“幸好当时我手没离盘,才避免了碰撞。”
事实上,因不当使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2024年9月,车主何某在高速驾驶中启用L2级辅助驾驶后,因疏于观察路况且系统未能识别前方拥堵,导致车辆以110公里/时追尾,引发连环碰撞事故。事后,他对过度依赖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追悔莫及。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指出,无论是法律规定还是已有的司法判例,在辅助驾驶模式下,驾驶员始终是驾驶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据了解,不同车企设置的脱手报警触发时长并不相同。那么,这些所谓“神器”是如何成功“欺骗”系统的呢?
柯善军指出,目前方向盘脱手检测技术有四大技术方案:首先是依赖转向力矩判定的扭矩感应,但易因施加力度不足导致误判;其次是基于压力传感的物理感应,但需要握持达到特定强度;第三是目前主流的电容感应,通过识别手指与方向盘间的微电流变化实现检测,误报率相对较低;最后是融合多种传感原理、旨在提升可靠性的组合感应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神器”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21年就有媒体曝光过,有驾驶员利用“配重环”欺骗方向盘脱手检测的做法。柯善军解释,无论是配重环还是电容贴片,都是针对性破解前三种主流检测方式的作弊装置。“配重环旨在模拟驾驶员手部施加的压力或扭矩,电容贴片则通过模仿人体皮肤的电容效应来蒙蔽系统。”
而记者近日搜索多个电商平台发现,配重环类装置已踪迹难觅,如今商家主推的多是声称应用“电容新科技”的电容贴片类装置。柯善军点明了这种变化的根源:“前两种(扭矩和物理感应)技术方案主要应用于2020年或更早期生产的车型。当前更多车辆采用的正是方向盘电容感应技术。”相应地,此类商品也同步进行了“更新换代”,从应对物理/扭矩感应的配重环升级为主要针对电容感应的贴片形式。
值得警惕的是,商家往往将这类商品包装成“方向盘装饰品”,并煞有其事地提醒驾驶员“勿在城区驾驶”“多关注路况”“随时准备接管”。然而,这种文字游戏难掩其违法实质。
付建指出,根据刑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造成严重后果的,即构成犯罪。“此类‘神器’干扰车辆安全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明显不符合相关安全标准。若因此导致严重事故,生产者和销售者将面临刑事处罚。”他提醒,电商平台并非法外之地。“若因未履行审核义务导致此类违法商品销售,平台需承担连带责任。”
对驾驶员来说,使用此类设备的风险更为直接。“这本质上破坏了人车互信机制的核心。”柯善军强调,当系统被“欺骗”、误判驾驶员状态为“在控”后,一旦遇到突发状况需要紧急移交控制权时,有可能延迟发出预警或降低警示强度。最危险莫过于,系统在误判下直接将控制权转移给实际处于“脱手”甚至“脱脑”(注意力不集中)状态的驾驶员,“在此情况下,事故几乎无法避免。”
事实上,面对此类能蒙蔽系统的“神器”,车企也可以多维度升级反制手段。采访中柯善军提到,目前业内已经有很多探索,例如将电容感应升级为分区检测,要求模拟多个握持点;还可以融合驾驶员监控系统(DMS),通过视觉追踪注意力;也可以新增汗液、心率等生理指标检测;甚至可以根据路况动态调整检测标准,如弯道要求更紧握持等。
随着新能源OTA远程升级普及,此前还有效的电容贴片装置也可能在新版系统中频频失效。一位销售商家也坦言,在某款车型升级智驾系统后,“神器”仅能维持10分钟不提醒。
无规矩不成方圆。从“自动驾驶”到“智能辅助驾驶”的更名,再到明确的法律责任界定,这一切都凸显了一个核心:在技术高速演进的同时,配套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消费者教育都亟待同步深化,这样才能构建更安全的智能出行环境。
据国家标准,只有L3级及以上系统才具备脱手驾驶条件,且现阶段测试条件严格。
如借助“神器”干扰系统判断,一旦遇上突发状况,双手脱盘情况下事故风险高。
一辆开启了智能辅助驾驶的汽车,正以超过100公里/时在高速公路上疾驰,方向盘上贴着一圈不起眼的皮革装置,而车主双手离开方向盘,正悠然自得地玩着手机。如借助神器干扰系统判断,一旦遇上突发状况,双手脱盘情况下事故风险高。[详细]
近年来,抢单外挂作为一种利用技术手段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的工具,在网约车、外卖配送等领域蔓延。在某电商平台,记者以外卖抢单助手网约车神器抢单辅助等为关键词搜索,发现不少店铺销售外挂产品,有的是直接安装在手机里的软件,有的是外接设备,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且多强调安全稳定。[详细]
诈骗分子通过开设网店故意发错货或寄送劣质商品,再以售后补偿为诱饵引流,诱导消费者脱离官方平台私下交易,最终实施诈骗。北京市反诈中心分析,此类骗局具有明确套路:诈骗分子先在抖音、快手、淘宝等平台开设网店,售卖U盘、小风扇、大米等日常商品,随后故意发错货或寄劣质品,等待消费者投诉,接着以售后理赔为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