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
- 13564805630
- 电话:
- 021-57708796
- 邮箱:
- 838717855@qq.com
- 地址:
- 上海市奉贤区民乐路88号3幢110室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呼吁车企切实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规范营销宣传行为、切实履行告知义务。
这已是近期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机构针对智能驾驶宣传乱象的第三次发声。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要求,车企应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4月17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交通言究社”发文,提醒企业不得虚假或夸大宣传驾驶辅助功能,并明确指出其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L2级及以上智能驾驶辅助新车渗透率达55.7%,预计2025年底将攀升至65%。当智能驾驶功能从高端车型向大众市场快速普及之时,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数据显示,2023—2024年涉及智能驾驶辅助的交通事故中,超60%的事故与用户对功能的错误认知相关。这一数据暴露出行业发展中的深层矛盾:技术迭代与用户认知存在错位,而一些车企的营销话术加剧了这一鸿沟。
部分车企在宣传时,将L2级驾驶辅助包装成“自动驾驶”“智能领航”,用“解放双手”“自动跟车”等话术模糊功能边界,实则在向消费者灌输危险的认知。这种营销逻辑源于市场竞争压力——当智能驾驶成为核心卖点,部分企业试图通过夸大宣传抢占市场。数据显示,78%的用户在选购智能汽车时将安全性能列为首要考量,而虚假、夸大的宣传,正在透支整个行业的信任资本。
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在技术参数上有很大差异。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将自动驾驶分为L0—L5六级,其中L2级仅为部分自动化,属于驾驶辅助,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车辆,而L5级才属于完全自动化,驾驶员可以完全转变为乘客角色。当前市场乱象的根源,正是部分车企利用专业术语壁垒,故意把“辅助”和“自动”混淆,向广大消费者打造一个“安全幻象”,模糊了人类驾驶员和技术系统的安全责任边界。
破解困局需要构建“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在标准层面,需推动智能驾驶术语标准化,建立类似“食品营养标签”的功能说明制度,强制要求车企用通俗语言标注功能边界、风险场景和应急措施;在监管层面,应对虚假宣传行为实施阶梯式处罚,将企业信用与产品准入挂钩;在社会层面,要建立常态化的公众科普机制,通过案例警示、模拟体验等方式提升用户对各等级安全技术的认知。
智能驾驶技术是汽车工业的未来,而安全则是通向未来的基石。当技术创新与商业竞争的浪潮奔涌向前,不能故意把概念和技术等级弄混,避免“技术红利”沦为“安全陷阱”。这需要企业、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共同发力,在技术进步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让智能驾驶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科技力量。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