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
- 13564805630
- 电话:
- 021-57708796
- 邮箱:
- 838717855@qq.com
- 地址:
- 上海市奉贤区民乐路88号3幢110室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持续进步及产业链的日趋完善,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正迎来更加稳固的市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持续进步及产业链的日趋完善,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正迎来更加稳固的市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中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已达3301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4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4%。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突破、政策赋能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
技术突破:端到端架构的应用使得算法迭代效率大幅提升,激光雷达的成本也显著下降,从而降低了自动驾驶系统的整体成本。例如,激光雷达的成本已下降至200美元/颗,使得更多车型能够搭载这一关键传感器。
政策赋能:中央财政对新基建的专项投入超过500亿元,22个省份启动了车路云一体化试点项目。这些政策不仅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还推动了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需求升级:随着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的支付意愿提升,Z世代购车者在这一功能上的支付意愿已提升至车价的12%。这一变化推动了汽车制造商加大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研发投入,以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科技巨头、主机厂阵营以及Tier1供应商均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科技巨头:以百度Apollo、华为等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并赋能多家车企。例如,百度Apollo已赋能30家车企,日均接管里程突破5000万公里。华为则通过其乾崑ADS系统,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装车量已突破百万。
主机厂阵营:以蔚来、理想等为代表的主机厂,也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蔚来的NOP+用户激活率高达92%,而理想的AD Max城区里程渗透率也达到了45%。这些主机厂通过自主研发或与科技巨头合作,提升了其车型的自动驾驶能力。
Tier1供应商:德赛西威等Tier1供应商在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德赛西威以12%的市场份额紧随特斯拉代工方之后,位居前列。这些供应商通过提供高度集成的智能硬件和创新的软件算法,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了优质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市场调查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
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在技术路线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现象,主要分为视觉派、激光雷达派以及车路协同派。
视觉派:以特斯拉为代表,主要依赖摄像头等视觉传感器进行感知和决策。特斯拉的HW4.0算力提升至720TOPS,影子模式数据量达100亿公里,使其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激光雷达派:以小鹏汽车为代表,主要依赖激光雷达进行高精度感知。小鹏G9搭载了双Orin-X+2颗激光雷达,夜间AEB成功率高达99%,展示了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中的重要作用。
车路协同派:以蘑菇车联等为代表,主要依托车路云一体化方案进行协同感知和决策。蘑菇车联的“车路云”方案已落地12个城市,事故率降低了70%,显示了车路协同在提升道路安全方面的潜力。
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的产业链正在经历重构,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上游核心部件:在上游核心部件方面,车载芯片、线控底盘以及高精定位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率不断提升。例如,地平线倍;伯特利WCBS 2.0制动响应时间缩短至150ms,市占率突破25%;北斗星通GNSS/INS组合导航精度达5cm,成本下降至2000元/套。这些国产部件的崛起,不仅降低了自动驾驶系统的成本,还提升了其性能和可靠性。
下游应用爆发:在下游应用方面,Robotaxi、干线物流以及矿区场景等自动驾驶应用不断涌现。例如,滴滴自动驾驶广州车队规模已达300台,日均完单量突破1.2万次;图森未来L4级卡车累计运营里程超500万公里,油耗降低18%;慧拓科技无人矿卡实现24小时作业,效率提升40%。这些应用不仅展示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中国政府正加速完善智能驾驶法规体系,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截至2024年末,全国已发放1.6万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开放测试道路3.2万公里。多个城市如深圳、北京等地更是率先立法支持高阶智能驾驶商业化试点。例如,深圳立法允许全域开放道路测试,并上线了自动驾驶事故数据共享平台;北京则建成了车城网平台,路侧设备平均间距缩至200米。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在法规破冰方面,L3级事故责任认定细则的出台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在法律层面的进一步突破。主机厂在L3级自动驾驶事故中需承担90%的赔偿责任,这一规定明确了事故责任主体,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法律保障。
核心痛点:数据壁垒和长尾场景是当前自动驾驶技术面临的核心痛点。跨车企数据共享率不足5%,导致训练数据成本增加45%;极端天气场景覆盖度仅30%,Corner Case解决成本超百万/例。这些痛点限制了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国际竞争: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例如,英伟达Thor芯片的算力已达2000TOPS,与本土企业存在约2年的代际差距。这种差距使得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然而,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自动驾驶技术将更加注重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等方面的提升,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产业链各环节将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商业化应用。
技术民主化: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城区NOA车型均价将下探至12万元左右,渗透率也将突破50%。这将使得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自动驾驶技术带来的便利和舒适。
标准全球化: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主导制定C-V2X国际标准超10项,车联网专利占比达35%。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生态共建:为了应对数据壁垒和长尾场景等挑战,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将加强生态共建工作。例如,长安汽车联合宁德时代、华为组建“金三角”技术联盟,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种合作模式将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出海布局:随着中国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开始布局海外市场。例如,小鹏G9已获欧盟WVTA认证,并在德国市场推出订阅服务,订阅费达600欧元/月。这将有助于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在国际市场上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政策的持续赋能,自动驾驶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乘用车、商用车以及物流车等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高的市场价值。同时,产业链各环节将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商业化应用。虽然面临着数据壁垒、长尾场景以及国际竞争等挑战,但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仍孕育着巨大的机遇和发展潜力。未来,随着技术民主化、标准全球化以及生态共建等趋势的推动,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如需了解更多行业详情或订购报告,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5-2030年中国汽车自动驾驶行业市场调查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同时本报告还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
2025年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行业发展趋势预测:智能化、网联化、高集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