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
- 13564805630
- 电话:
- 021-57708796
- 邮箱:
- 838717855@qq.com
- 地址:
- 上海市奉贤区民乐路88号3幢110室
近日,“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为前来观展的游客带来一场硬核又新潮的“科技秀”。
此次展览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主办,国家博物馆承办,汇聚101所高校的118个创新项目,分为“科技新星”“青春奉献”“家国情怀”三大篇章,全面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优秀实践成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不仅聚焦量子计算、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等硬核科技,亦将目光投向民生改善、生态修复、医疗服务和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勾勒出大学生在前沿科技探索、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坚实足迹。
在“科技新星”展区,一辆“长着翅膀”的四轮汽车吸引了诸多观众的目光。这是东南大学“东大鲲鹏”团队在今年1月1日发布的国内首辆分布式电驱动飞行汽车“东大鲲鹏一号”。
据了解,该团队组建于2023年12月,由20余名95后、00后青年科研人员组成。东南大学青年教师李兵兵是团队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这辆飞行汽车最大载重达500公斤,最大飞行高度超过300米,最高时速可达60公里。
“我们研发的‘东大鲲鹏一号’为陆空一体型,兼具地面运载与空中运载的灵活移动能力。”李兵兵表示,高机动性、大载重量等特点让它能够实现快速打击、灵活救援,同时可以补足物流供应链短途运输的“最后一公里”,未来还有望将其开发为观光载具。
李兵兵介绍,陆空一体飞行汽车是以汽车为主要载体,而非当下主流的无人机技术路线。能否成功实现这些全新的设计思路,曾给团队成员带来了不少心理压力。但在团队成员的不懈坚持下,“东大鲲鹏一号”成功突破了陆空一体化车身结构拓扑优化、多模态交互数字化座舱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
目前,“东大鲲鹏”团队的技术日趋成熟稳定,商业化运营团队正在紧锣密鼓组建,已与两家上市公司初步达成融资意向。李兵兵表示,“鲲鹏”寓意“扶摇直上九万里”,“作为新时代青年,特别是青年科研工作者,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把科研成果转化到真正的市场中,实现知识‘从书架向货架’的转变”。
展区内除了飞行汽车、智能机器狗、“电子鱼皮”等硬核科技成果,还有不少充满“文艺范儿”的创新实践。来自内蒙古大学的“复杂文字古籍文献数字化一站式解决方案”就是其中之一,该项目致力于让少数民族文字“开口说线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翻页扫描仪、少数民族文字识别技术及数字化平台,全面实现蒙古族、满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文字材料的自动扫描、翻页、识别、转换与翻译。”该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欧日乐克指着他身旁的长方形扫描仪介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相对复杂,存在大量的形态变化。数字化的过程不仅需要技术,也需要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有较深的理解,该项目解决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数字化的痛点。
他告诉记者,传统的人工扫描不仅容易损坏古籍,而且效率低,而全自动翻页扫描仪经过测试,最快能在4小时扫描9本古籍。
该扫描仪采用“风吸翻页”的设计,类似于验钞机,比手动翻页更加轻柔;针对古籍脆弱、易损坏的特点,设备能根据纸张厚度自动调节翻页间距和风的大小,精准识别每一页文字。
“当下主流的高拍仪扫描存在扫描易变形、丢失重要文字信息的问题,而且大多属于‘浅数字化’。”欧日乐克解释,为了实现对少数民族古籍的“深数字化”,团队依托内蒙古大学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的积淀,投入大量人力手动录入、校对少数民族语言内容,在数字化平台构建高质量语料库。“古籍经过自动化扫描之后,会直接在内置的数字化平台上呈现出可编辑、复制、粘贴、查询的真正数字化文本。”
目前,设备已进入量产阶段,将为图书馆等机构的古籍数字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欧日乐克希望通过这些努力,为保护和挖掘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中的优秀文化价值贡献力量。
在“家国情怀”展区,一支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本科生团队聚焦海洋生态修复难题,致力于在海底“种草”。他们自主研制的“船机协同海草床植株移植机器人”可进行海草床修复,该项目获得了2024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银奖。
据了解,海草床又被称为“海底草原”,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但传统的海草移植方法效率低,海况不稳定对潜水员的水中作业也会产生危险。
为解决这些痛点,该团队在中国海洋大学创新教育实践中心主任宋大雷、海草床生态修复研究团队负责人张沛东的指导下,历经两年研制出海草床植株移植机器人。该项目负责人苗涪伦介绍,机器人配备储苗船与水下种植机两大系统,创新性运用“麻绳夹系法”,通过输苗机构将储苗船上的大量苗绳输送到海底,由水下种植机将苗绳埋入海底土壤,同时融合光学识别与姿态共享技术实现了模式可调的船机协同作业,相比人工海草移植,不仅效率大幅提升,也避免了人工作业的潜在风险。“我们希望该项目能推动智能化技术突破海草床修复效率瓶颈,助力我国蓝碳经济规模化发展,治理海底沙漠,建设更美丽的地球村。”苗涪伦说。